三月三鬼节的由来

zhanshi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13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1. 一年有几个鬼节
  2. 一年三个鬼节是哪三天
  3. 三月三是鬼节的由来
  4. 三月三的由来350字
  5. 三大人节,三大鬼节,三大神节分别是什么时候

一年有几个鬼节

1、中国一年有4次鬼节。

2、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3、清明节: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4、中元节: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

5、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一年三个鬼节是哪三天

鬼节一般指:1、清明节,2、三月三,3、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4、十月初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比较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七月十四/十五: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三月三是鬼节的由来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三月三鬼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在很古很古的情况下,凡间和阴曹地府中间,界线沒有如今那样等级森严,死尸的灵魂能够到凡间玩下,美女尸体的灵魂还可以到阴曹地府看一下,便捷得就象走亲访友一样。而每一年阴历三月初三,更是哪个阳阴生死之间的界线比平时也要肥款的生活。三月初三夜里,阴曹地府的步行街四处锣鼓喧天,披红挂绿,街头巷尾摆满了绮丽的亡灵。经常可以看到龙灯、狮舞、踩高跷、花船,其繁华兴盛非人间的新春佳节相比,因此在这一天夜里,人的灵魂经吃不消阴曹地府的引诱,竞相到鬼市去去玩,她们有的流荡于大街小巷看花灯听戏;有的在酒店茶肆饮酒听曲;有的借机去望没见过面的列祖列宗。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盘时,大部分的幽灵如愿以偿地返回分别的肢体。极少数幽灵乐而忘返,就留到阴曹地府了。午刻,凡间一片哭泣声。大家为这些灵魂不归的家人找来僧人道士念经画符引魂。家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及僧人道士职业的佛经咒符能招回一些不爱玩的幽灵,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人体烂掉后,就长离世间了。

>>

三月三小鬼节

三月三鬼下山的习俗

农历三月初三,俗谚说:“三月三,鬼门关。”群众迷信鬼神之说,认为野外出现的磷光是“鬼火”。三月三晚间,一些青年人结伴到野外望“鬼火”。这一天禁止儿童外出,怕“撞鬼”。安徽淮北地区在这一天吃爆玉米花,谓之“炸鬼眼”。有的地区摘白篙捣碎,漂去苦汁,和面粉做篙子耙把,说吃了可以“藏魂”。皖西一带农村这天晚上都极早关门熄灯就寝,这是怕“鬼火”进家门,害家里人生灾害病。

旧时,在豫南新县、光山一带民间,传说三月三日是“阴曹地府”遣小鬼小判抓人之时,夜间外出危险多,因此,人们在这天夜间一般不出门。当夜幕降临时,家家要燃放鞭炮,驱邪逐鬼,以求平安,同时,各家门口还要放几颗大蒜,以示“小鬼小判”“算了,抓不到人就回去吧”。夜里睡时,要将鞋子倒放着,使小鬼误认为无人而走开。这天夜里十二点钟以后,民间一些不怕鬼的“傻大胆儿”悄悄起床,三五成群到野外地边观“鬼火”,俗称“看灯”,并以所见“鬼火”多少来推测本村本庄的生死情况。

>>

三月三小鬼节

三月三鬼节比较灵验的五种禁忌

一、不要下水:三月三对于壮族来说是情人节,但是也是忌水的节日。而江南地区的汉族也认为三月三的时候要远离水。

三月三鬼节的由来

二、不要乱动祭品:三月三的时候祭祀的人很多,不管是祭祀的纸钱,还是香,都不可乱动。

三、不要吃龟蛇:三月三也是真武大帝的生日,而真武大帝的象征是龟蛇,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地方忌讳这天吃蛇吃龟,可见其灵验。

四、不可动土:三月三的时候绝对不能动土,也不可破土。文革的时候就有人专门要破这个忌讳,结果没几个月他自己成反动派被批斗的自杀了。

五、不可辱骂父母:三月三的时候是感念祖宗恩德的时候,祖宗在上都看着了,在那天对父母不孝,是绝对会被记录在案的。这样会损害自身的阴德,一个人阴德有亏,就会诸事不顺,阴德充足,就会事事顺利。

三月三的由来350字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比较有福气,也比较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三月三鬼节的由来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 *** 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三大人节,三大鬼节,三大神节分别是什么时候

三大人节是:春节、端午和中秋。三大鬼节是:清明、中元、寒衣。三大神节是:上巳(三月三)、天贶(六月六)和重阳(九月九)。春节是:指农历新年,大年初一,是中华民族比较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清明节象征祭祀,是祭祖,扫墓和踏青郊游的日子。中元节:七月十五,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寒衣节,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道教称之,也是儒家鬼节之一。上巳节,三月初三,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初六,又叫做翻经节,是佛教的一个节日,祭祀山神。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六月六也。又名叫:晒衣节,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过去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习俗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遍插茱萸、观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小编结语

以上关于三月三鬼节的由来的讨论内容今天就介绍完了,如果反馈不错,小编还会继续分享的,谢谢您的阅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大羽丸小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